-
(一)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
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
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 -
(二)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法人单位。
-
(三)金融管理部门视为合格投资者的其他情形。
01承诺养老型诈骗
1.“以房养老”陷阱:不法分子打着“以房养老”的旗号,诱使老年人抵押房产以获得出借资金,再用所获资金购买其所谓的“理财产品”并承诺给付高额利息。
2.“政策补贴”陷阱:不法分子冒充国家机关,给家境贫寒又久病缠身的老年人打电话,谎称能为他们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政府补贴”和药费补助,通过收取高额邮寄费、代办费、手续费等形式进行欺骗误导。
02投资收藏型诈骗
1.“新兴金融投资”陷阱:不法分子利用“私募众筹”“合伙人”“海外股权”“天使投资”等新兴金融概念混淆视听,给老年人设置各种陷阱。老年人购买产品结果变成合伙人,而合伙投资需要承担风险,最后被告知合伙企业无法正常盈利,老人们才发现之前投资的其实是不法分子注册的空壳公司,而投入的资金已被转走或亏空。
2.“稀有纪念币”陷阱:“限量发行”“高额回报”“绝世珍藏”等宣传语常被不法分子用来吸引老年人投资,一些不法分子还许诺在短期内会帮助老年人将纪念币进行拍卖以实现“收益翻番”,其实只是售卖一些外表华美的工艺品或翻版印制的纪念钞,没有任何价值,也无法再次出售获利。
03低价购物型诈骗
1.“奇效保健品”陷阱:不法分子自称“保健专家”,通过电话推销介绍“奇效保健品”,并称只要购买满一定额度之后,即可获得补助款。然而等到钱款到手,“保健专家”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2.“低价购物”陷阱:不法分子通过网络、电话、短信等途径发布二手物品转让信息,一旦与其联系,便以缴纳定金、手续费等为由骗取老年人钱财。
04伪装冒充型诈骗
1.冒充亲友诈骗: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手段获取老年人信息后,伪装成老年人的亲友,以借款、救急等理由发送短信,要求老年人向其转账汇款。
2.冒充公检法诈骗:不法分子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谎称老年人医保、社保账户出现异常,可能被他人冒用、透支,或以老年人涉嫌洗钱、贩毒等为由实施诈骗。
3.冒充中奖诈骗:不法分子以热播电视节目组的名义向老年人发送短信,称对方已被抽选为节目幸运观众,以获得奖金需交手续费、保证金等为由实施诈骗。
杭州工商信托提示老年朋友们警惕诈骗陷阱,守护好养老钱。
01学习金融知识,增强自身识别能力。
多学习金融知识,了解金融产品的特征、办理流程以及金融常识,以有效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快速识破骗局,避免资金损失。
02提高警惕意识,防止个人信息外泄。
保护好个人金融信息及家庭的各类信息,避免个人资料外泄,不轻易将个人身份信息、卡号密码等告知他人,不随意向他人透露接收到的手机验证码信息等。
03科学理性投资,抵御诱惑不贪小利。
树立理性投资理念,面对投资项目不轻信、高息诱惑不盲信、熟人承诺不听信。如有理财投资需求,一定要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咨询专业从业人员,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谨慎、理性选购金融产品及服务。
04冷静应对诈骗,法律武器维护权益。
老年人如不幸遭遇金融诈骗,千万不要慌张失措,一定要保持冷静,保留好相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进行报案,通过法律途径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