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
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
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 -
(二)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法人单位。
-
(三)金融管理部门视为合格投资者的其他情形。
随着金融消费者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理财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各种金融广告也层出不穷。这些金融广告与金融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但在方便我们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容易让不法分子趁虚而入,发布虚假违规金融广告。金融消费者要主动学习辨别非法金融广告,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非法金融广告中易出现的关键词:
1.确保投资理财回报高于同期贷款基准利率2倍以上;
2.理财投资回报率保证在10%以上;
3.百分百本息保障;
4.无需征信报告,只要一张身份证,即可24小时放款;
5.无征信秒过;
6.一张身份证,来就借。
非法金融广告的特点:
第一、非法金融广告往往会对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未来效果、收益或者与其相关的情况违规做出保证性承诺,明示或暗示保本,无风险或保收益;
第二、会夸大或者片面宣传金融服务或金融产品,在没有客观证据的情况下对过往的业绩进行虚假或者夸大宣传;
第三、对投资理财类产品的收益、安全性等情况进行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如何辨别非法金融广告?
金融广告的投放,必须取得相应金融业务资质,广告内容需与所取得的金融业务资质和实质保持一致。金融消费者在接触到金融广告时,做决定前可通过“三多”提升自身辨别能力:
一是多问:涉及具体的金融产品广告时,应取得相应金融业务资质。可以通过询问公司是否具备发型金融产品和投放广告的资质,推销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证明,询问产品存在的风险和目标群体。在不确定真伪时,可向相关监管部门咨询。
二是多想:购买金融产品和服务前,仔细思考广告中的金融产品的风险在哪里,是否在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以内。牢记高收益往往伴随高风险,天上不会掉馅饼。
三是多学:积极提升自身金融素养。互联网时代金融广告层出不穷,但是金融的本质仍无变化,金融消费者应通过学习和了解基本的金融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金融行为习惯和态度,提升自身金融素养,以不变应万变。
遇到金融广告时,金融消费者要牢记“三多”,通过多种途径学习辨别非法金融广告,不断增强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不被五花八门的金融广告误导,选择真正适合并且符合自身风险偏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切实维护自身权益。
(部分内容参照网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