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
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
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 -
(二)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法人单位。
-
(三)金融管理部门视为合格投资者的其他情形。
案例一:老年人投资须警惕高利诱惑
一、案情简介
方女士为退休工人,平日闲置资金以储蓄为主。某日起,有一位李姓的理财经理经常到小区宣讲,每次都会送一些米面油等礼物给小区居民,受到了大家的好评。在李某的热情推荐下,以承诺“三年后本金翻倍增涨”的高回报为吸引条件,方女士及周边邻居将资金交由常某代为投资一个网上理财平台。方女士陆续转账至这个平台理财已有16万余元,也定期收到了较高的收益回报。2个月后,李某告知方女士,最近几天该平台在搞6周年的活动,如果投入更多的资金,到期利息会更可观,且已经有很多邻居都投资了,考虑到和她关系较好,特地留了理财份额。方女士一听,立即转账10万元至指定账户。结果转账后,再也无法联系到李某,方女士才终于意识到自已被骗了。
二、案例分析
非法网络理财平台诈骗分子往往利用投资者盲从、想捞好处的心理,一方面让身边的亲朋好友推介,提升项目的可靠性,让投资者认为大家都买了这个产品,那么自己也可以买;另一方面用高回报利诱,先给一些“甜头”,即使投资者觉得心存疑虑,但看到理财收益到账,就抱着侥幸的心理,于是一步一步落入诈骗分子的圈套。
三、风险防范
互联网投资的兴起给了诈骗分子可乘之机,面对越来越多的理财平台和理财产品,投资者如何有效识别陷阱和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技巧:
一是不轻信。投资者不可轻信陌生人或平台工作人员的讲述或者广告信息,而是要掌握产品的背景和政策环境,通过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等方面进行反复对比,对涉及的业务寻求银行理财经理、律师等专业人士的意见。
二是不盲信。理财非存款,投资有风险。作为一家合规的理财投资平台,应当充分披露理财投资风险,做到严格的信息披露义务。如果某投资平台仅仅强调高收益、弱化风险,那么投资者就要谨慎决断,决不可盲目相信高收益、高回报。
三是不侥幸。投资者应当保持理性谨慎的投资理念,对身边亲朋好友、邻居推荐的“高收益”、“高返利”产品敬而远之,要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决不能抱着自己不会上当受骗的侥幸心理。
案例二:”养老投资”实为”非法集资”
一、案情简介
无锡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云南省张某等人设立的公司,以“建设养老院、提供养老服务”等噱头骗取老年人投资。该公司不断举办各种酒会、推介会,并发放传单,忽悠欺骗老年人上当,谎称投资公司的老年项目有16%-28%高额利率回报。还向老人们承诺,可以先办理快乐家园VIP卡,将来在建成的养老院里享受服务时可以打折。该项目最终导致90余名被害者损失人民币共计200余万元。
二、案例分析
以上案例是以“养老”投资的名义从事非法集资活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老年人对生活质量、健康状况更加关注,目前中国正处于老龄化状态,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养老面临诸多难题,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从事非法活动的机会。这类非法集资往往有以下“四部曲”,一步一步骗走老年人的养老钱。
第一步是“画饼”。编制一个或多个“高大上”的项目,如利用以投资养老公寓、异地联合安养、提供养老服务为诱饵,描绘一幅预期报酬丰厚的蓝图,引诱老年群众投资;
第二步是“造势”。利用一切资源把声势做大,比如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现场观摩会、体验日活动;展示“政府批文”、“获奖证书”;组织免费旅游、考察等,赠送米面油发放礼品;故意将活动选在礼堂、会议中心,场面之大,机具欺骗性。
第三步是“吸金”。通过返点、分红,给投资者尝点“甜头”,让投资者相信项目的真实性和收益的客观性。
第四步是“跑路”。非法集资人往往会在“吸金”一段时间后跑路,投资者遭受惨重经济损失,甚至血本无归。。
三、风险防范
为了避免产生财产损失,广大消费者要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建议消费者做到“四看三思等一夜”法。
四看。一看融资合法性,除了看是否取得企业营业执照,还要看是否取得相关金融牌照或经金融管理部门批准。二看宣传内容,看宣传中是否含有或暗示“有担保、无风险、高收益、稳赚不赔”等内容。三看经营模式,有没有实体项目,项目真实性、资金的投向去向、获取利润的方式等。四看参与集资主体,是不是主要面向老年人等特定群体。
三思。一思自己是否真正了解该产品及市场行情。二思产品是否符合市场规律。三思自身经济实力是否具备抗风险能力。
等一夜。遇到相关投资集资类宣传,一定要避免头脑发热,先征求家人和朋友的意见,拖延一晚再决定。不要盲目相信造势宣传、熟人介绍、专家推荐,不要被高利诱惑盲目投资。